2025年财政政策聚焦消费升级,明确取向助力经济腾飞  第1张

  本报记者 孟珂 韩昱

  2024年,全球经济在风云变幻中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,我国经济在面临多重挑战的情况下,依然实现了稳健的向前发展,取得了显著成就,随着2025年的到来,中国经济的大船即将再次乘风破浪,开启新的航程。

  在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,明确提出了“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、针对性、有效性”,并强调“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”和“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”,为今年的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,面对新一年的经济机遇与挑战,我国将如何精准施策,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?《证券日报》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业内专家,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入解读。

  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

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,当前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剧,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,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国内需求不足,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境,群众就业和收入增长压力增大,风险隐患依然存在,我们也必须看到,我国经济基础稳固,优势明显,韧性强,潜力巨大,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并未改变。

  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在接受《证券日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预计2025年我国经济增速将维持在5%左右,投资和消费增速将略高于2024年,政策支持的投资和消费领域有望成为经济的新亮点。

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“大力提振消费、提高投资效益,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”列为2025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一,中泰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,这一举措体现了中央对扩大内需的高度重视,一系列促消费和扩投资的增量政策都值得期待。

  李迅雷指出,2025年公共消费和基建投资将是扩大内需的亮点,为了保持经济平稳运行,政策有必要聚焦于加力扩大内需,而大力提振消费以及适度加力基建投资,都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。

  中金公司研究团队表示,财政直达民生是提振需求的关键,由于货币传导至最终需求需要经过中介机构,而财政直达民生可以绕过中间环节,逆周期调节力度更强,在贸易摩擦不确定性较高、出口价格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,财政扩张对提振内需的作用尤为突出。

  提高财政宏观调控效能

  从财政政策的角度来看,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“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”,包括提高财政赤字率、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、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、加大财政支出强度等多项举措。

  财政部党组书记、部长蓝佛安在2024年12月13日主持党组会议时强调,要及早谋划、落实落细各项财政工作,进一步提高财政宏观调控效能,有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。

 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在接受《证券日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2025年财政政策的基调是“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”,这与2024年的“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、提质增效”有所不同,表明2025年财政政策在稳增长方面的取向更为明确和有力。

  李迅雷认为,通过财政政策加力,对冲家庭和企业部门的消费需求不足,非常有必要,中国可以通过优化财政资金投向,支持消费恢复,这也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。

  王青进一步分析,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“一个提高、两个增加”,即提高财政赤字率,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,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,预计2025年目标财政赤字率将从2024年的3.0%上调至4.0%左右,这将增加约1.3万亿元的财政支出能力,并释放财政逆周期调节加力的明确信号;预计新增地方专项债券规模将从2024年的3.9万亿元扩大到6.5万亿元左右(包含化债额度);预计2025年除了发行1万亿元左右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外,超长期特别国债还将继续发行,发行规模将从2024年的1万亿元提高至1.5万亿元至2万亿元,其中对“两新”(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)的支持力度将从2024年的3000亿元加大到6000亿元左右,整体来看,2025年政府新增举债额度有望达到15.4万亿元,显著高于2024年。

  展望未来,我国将继续深化改革开放,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,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。

  (补充内容: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,我国将继续发挥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,推动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,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,我国还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优化产业结构,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,我国还将加强科技创新,推动绿色低碳发展,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)